谢杏生戏曲服饰博物馆

戏装艺术的新生与失落

谢杏生博物馆 日期 2023-09-12 00:51:52

谢杏生13岁开始做戏装,一生中,他到底画了多少画稿,做了多少戏装,自己也数不清。退休之后的几十年间,他主要是以作画来打发时光,他画的古松、苍鹰、龙、凤、虎、狮、麒麟等个个形神兼备,栩栩如生。1986年,他中风之后,基本上就不能再拿画笔了。
AAAA6A1A5639

晚年的谢杏生虽然只能以轮椅代步,但思维十分清晰。每年,他的弟子们都会把他从苏州接到上海过上几天,陪他逛逛城隍庙,寻找那些曾经失落的老上海和戏装的故事。

谢杏生之所以长寿,使我们不仅想起一句古训:仁者寿。他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、热情,都投入到了戏装艺术。许多他给做过服装的戏曲名家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,受不了,想不通,自杀了。穿戏装的人不在了,设计戏装的人依然健在。谢杏生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对艺术全神贯注的热爱。

在采访中,谢杏生会常常兴奋异常,常常又会流露出一种莫名的失落。问其原因,他说,他感觉到自己所创造的戏装艺术、他的事业,如今都已经辉煌不在了,弟子们也没有一个超过他,而大多数弟子都已经改行了。他有一个儿子,三个女儿,由于自己解放前就到上海工作,家一直在苏州,因此,孩子们没有一个有机会继承他的戏装艺术。

谢杏生无奈地告诉笔者,他老了,真的是无能为力了。

宋蜀生说,他自己很惭愧,没能把师傅的绝活学好,传承好,自己虽然退休了,但对戏装仍然有割舍不断的一种感情。戏装是国粹,它不像别的东西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被淘汰。戏装是这样,怎么创新也好,怎么变化也好,但万变不离其宗。哪怕再过50年、100年,演京戏还是穿这些戏装它,这个东西今后没有人能创作了。谢老画的这些东西可以用50年,100年。今日社会,人心浮躁,急功近利,很难再有像谢老这样痴迷艺术,花几十年的工夫,把身心全部投入到里面去了。前不见古人,后无来者。今后,再也不会有他这样的造诣的大师了。

中国古代的服装是用戏装的方式保存下来的,因此戏装也是传统服装的活化石,无论它再怎么创新,但其中的文化内涵是依然传承的。解放初期,国家很重视传统戏剧,戏装也随之繁荣。

文化大革命初期,戏装作为典型的四旧,理所当然地被封了。但闲置了一段时间之后,谢杏生的戏装艺术竟然意想不到地被派上了用场。那时,全国突然上演样板戏,样板戏的服装自然要找高手来设计,这时有人马上想到了谢杏生。宋蜀生是1966年进这个单位的。那时,宋蜀生跟师傅去了好多地方,参与了很多样板戏戏装的设计制作,如《红灯记》、《林海雪原》、《奇袭白虎团》、《智取威虎山》等。那时,样板戏的戏装必须根据江青的要求来做,哪个人需要牺牲,就让他牺牲;哪个人不能死,就再留哪个人。谢老的弟子宋依然记得他与师傅设计《红灯记》和《白毛女》戏装时的情景:《红灯记》中,李玉和上刑的时候,衣服要有血,不但要有鲜血,还要有点咖啡色的陈旧的血。《白毛女》的戏装则有好几套,从好的,到有一点破,到破得厉害的,到破得衣不遮体的;另外,还要区别哪个地方是皮鞭子抽过的,哪个地方被是被磨破的。虽然是样板戏,也是很有艺术性的东西。

1976年粉碎“四人帮”,1978年之后,传统戏剧迎来了第二个春天,戏装也随之兴盛。一直到1990年,戏装厂都很红火。九十年代之后,一些西方艺术形式如劲歌热舞对传统艺术冲击得非常厉害,另外一个原因是,1990年戏装厂兼并了上海刺绣厂,结果反而被拖垮了。1990年上海市戏剧服装用品厂是630多万元的年产值,150多万的利润,到1995年之后就出现了严重亏损,从此也就一蹶不振。最后,从事戏装设计和生产的人都各自改行,现在只剩下几个留守人员和一堆破旧的厂房。

在宋蜀生离开上海市戏剧服装用品厂的时候,翻阅了一下厂里保存的戏装图样大概有五六百张,光是谢老亲手绘制的估计就有一百多张。现在,戏装厂依然还保存着许多画稿和戏装,这种珍贵的资料,目前全国其他地方和厂子已经很难找到了。谢老和弟子最大的担心,就是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,这个厂子早晚要被拆迁,一旦厂子没有了,这些宝贝就会被毁掉了。据宋蜀生介绍,上海和苏州方面的有关领导都来谈过这个事情,但一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。真不知道,这个厂终结之后,这些宝贝该归到何处。现在,问题的关键是要有重视文化的领导来抢救这些有价值的东西。

“100年多年的历史,眼看着就要毁掉了”,说这话的时候,谢老的弟子宋蜀生一脸的茫然。

1997年7月,哈根达斯冰淇淋来到中国,它选择的第一个店面,就是上海市戏剧服装用品厂在南京路的门市部。

但愿这不是中国传统的戏装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的一种宿命!

2013年12月18日,谢杏生仙逝,享年97岁。

谢杏生仙逝后,在苏州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,谢杏生的孙子谢建明与家人投资建设了谢杏生戏曲服饰博物馆,博物馆位于吴中区金庭镇堂里古村,毗邻太湖著名景点西山雕花楼,管内集中展示了谢杏生作为中国十大工艺美术特级大师之一、海派戏服的创始人一生所设计、制作的戏曲服饰,共200余件。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古色古香、小桥流水,里面展示的戏服更是巧夺天工,精妙绝伦。这既是对谢杏生和他钟爱的戏装事业的一个交代,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。

中国再无谢杏生。


(原载《大众日报》作者:程冠军,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。图片来源于网路)
分享:
上一篇 下一篇
相关内容
  • 谢杏生:中国最后的戏装大师
    谢杏生(1916-2013)戏曲服装设计师、工艺美术家他生于1916年,13岁到上海学做戏装,23岁便声名鹊起。梅兰芳、周信芳、马连良、程砚秋等京剧名家都是他的“老主顾”。1950年代,我国第一部《红楼梦》电影的服装也是出自他手。1979年...
  • “海派”戏装设计专家谢杏生
    在全国戏装行业中,唯一被轻工部授予工艺美术家称号的谢杏生先生,现年七十岁,是一位从事戏装设计、研究,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专家,他为丰富、发展“海派”戏装做出了重要贡献。谢先生自十三岁起离开江苏吴县故乡,只身来上海,在老城隍庙附近三牌楼,投拜戏装...
  • 戏装艺术的新生与失落
    谢杏生13岁开始做戏装,一生中,他到底画了多少画稿,做了多少戏装,自己也数不清。退休之后的几十年间,他主要是以作画来打发时光,他画的古松、苍鹰、龙、凤、虎、狮、麒麟等个个形神兼备,栩栩如生。1986年,他中风之后,基本上就不能再拿画笔了。晚...
  • “偷”来的戏装艺术
    1916年春,谢杏生出生在江苏吴县,13岁那年,为了生计他只身一人来到上海跟戏装老艺人黄锦荣学生意(学生意,即学徒、学技术的意思)。23岁时,谢杏生在上海戏装行当里已经是小有名气。他称自己的手艺是“苦手艺”,用他自己的话说,他的手艺有师傅教...
最新内容